【资料图】
【花瓷双系注子】
花瓷双系注子 ,唐,高27.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5厘米。 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另两面各置一圆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 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称“ 执壶 ”,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部分制品常与温碗配套使用。
【花瓷双系罐】
花瓷双系 罐,唐,高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0厘米。 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对称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 此器形体古朴圆润,敦厚凝重,体现出自然饱满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师们为了美化瓷器,创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铜、锰、钛、磷酸钙为原料的物质,即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制。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出现黑蓝、天蓝、褐色、 月白 等状如云霞般的彩色斑纹,这种带有彩斑的瓷器时人称之为“窑变 花釉 ”、“花瓷”。
【花瓷三足盘】
花瓷 三足盘,唐,高3.2厘米,口径15厘米,足距10.2厘米。 盘敞口,斜壁,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黑釉地上布满 月白 色火焰状斑迹。外底中心无釉。 黑釉花斑三足盘是唐代 花釉 瓷器中的独特器物,在传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类和壶类为多,这种三足盘比较少见。 三足盘是唐代流行的盘式之一,品种有 青釉 、 绞胎 、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种。从装饰效果看,如果说 唐三彩 陶器色彩丰富,那么这件花瓷盘与之相比,其火焰般绚烂夺目的窑变釉色更具有粗犷豪放的美感。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 形底碗,唐,高3.5厘米,口径14.4厘米,足径6.6厘米。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 越窑 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 邢窑 、 定窑 ,河南的 巩义窑 ,山西的 浑源窑 ,陕西的 耀州窑 ,浙江的越窑,湖南的 长沙窑 等都有烧造。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的玉璧形底瓷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 白瓷 和 青瓷 。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这种碗与敞口斜壁玉璧底盘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风格相同,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