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让人动心,为啥实际到手的收益感觉差距那么大?
针对此前网络平台吐槽的“理财刺客”,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不仅和当前理财市场普遍收益不及预期有关,也与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等情况相关。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
业绩展示后续有望规范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5月23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多家理财子公司和部分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较大的银行参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
会上讨论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拟设置相关要求和禁止行为。展示要求方面拟明确,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完整会计年度的过往业绩展示除外。同时,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需满足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据透露,在本次会议讨论情况后续可能会再度讨论,正式文件发布时间并没有明确时间表。
过往业绩展示被吐槽
“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持仓收益率、历史收益率、累积收益率……我购买的同一只理财产品里,就可以看到好多关于收益的数据展示,我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了,不知道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产品的收益水平。”投资者卢女士告诉记者,在理财产品净值化以后,自己在购买产品时会关注业绩比较基准,但是感觉实际收益总是达不到那么多。
事实上,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以来,不少投资者曾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与实际存在差距,存在“报喜不报忧”等情况。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表示,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用年化收益率形式表现,但并非大家以往熟悉的预期收益率,而是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理财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障。他说:“银行理财在净值化后早已不再保本保收益,加上近年来市场环境因素,客户理财到期收益率远不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有不少。”同时,他也坦言,银行理财产品确实存在产品期数多、净值披露时间标准不一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规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