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输配电价新一轮调价文件正式出台,对此分析文章也有很多。由此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显现。猜猜在江苏,就来谈谈江苏的情况。具体的数据变化对比,已经有写过不再赘述,今天来探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网代理购电价格的变化,以此为引子再来展望以下后续的市场走势。
(来源:微信公众号“淼爸评书” 作者:淼爸评书)
(资料图)
从5月和6月的公告对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分摊损益从代理购电价格中剥离出来。这点猜猜认为改的非常好,本来这个价格就应该是与直接入市用户的市场化电能量匹配的一个针对电能量的价格。原来那种包含了这个分摊损益后再作为公布价格的做法,一方面容易让代理购电用户和直接入市用户的价格对比变得不直观,另一方面也会让部分直接用户误解为只有他们才需要承担分摊损益的影响(之前江苏的直接入市用户和代理购电用户的核查联如下图,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觉得代理购电用户不用承担分摊损益。因为累计至目前,只有3个月是分享,14个月是分摊。)这让本就因为价格倒挂而导致的电力市场直接入市新用户开拓变得雪上加霜,市场扩展几成空谈。当然把名字精简之后,感觉也清爽很多。
国网代购电用户核查联示意图
直接入市用户核查联示意图
其次,是新增了一个偏差电费折价。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名字,目前也没有看到官方的解释。但猜猜分析这部分费用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因为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后,因为国网代购电价格包含的内容变化,需要对前期做一个清算。如果是这样子,那这个部分就是临时性的,下个月可能就没有了。
但另一种可能就是针对国网公司代理购电时,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代理购电量与用电量出现偏差(截止至目前没有计算过偏差考核费,那也不提了,如果变成偏差电量奖励了那就多少有点搞笑了),从而使得收支出现差额后的清算行为,那可能就是长期存在的。可如果是这种猜测,那这部分费用或盈余的分摊分享方,只有代理购电用户就显然不妥。按照目前代理购电与市场电倒挂的情况。如果这个值出现是分享也就是有盈余的话,那就是说非市场化电量买多了,供给了直接入市用户,从而形成了价格差。那这部分盈余是否应该直接返还直接入市用户更为合理呢?
猜猜从个人情感上认为,第一种分析的可能性更高合理。但从费用的名称上分析,则第二种分析的可能性更高,只是这个折价就有点“羊毛出在牛身上”的感觉了。
第三,就是明确了从原有输配电价中单列出来后以及相关的费用价格公布渠道。包括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折价、天然气发电容量电费(含气电联动)分摊、上网环节线损费用折价以及辅助服务费用折价。线损部分2023年暂时是统一收取,不区分是否直接入市用户。辅助服务费用虽然6月份是0,但随着迎峰度夏的到来,猜猜分析也会逐步增加。
最后,再来聊聊这个国网代购电价格变化后的影响。首先无论刚才讨论的第二点是哪种分析为准,是否直接入市的价格倒挂情况,都始终存在。如果“偏差电费折价”长期存在,更可能会使得倒挂加剧。那很有可能进一步促使直接入市用户想方设法进行退市。毕竟在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4个月规模以上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明显,用电企业肯定是能省则省,特别是用电量大的企业,这种“节约”效果更为明显。而这些大型企业恰恰是发电侧售电公司的签约用户居多。所以,随着煤价的持续回落,哪怕传导到电价上需要时间,哪怕是发电企业需要回血,那是否也应该逐步进行一些回馈,助力实体经济复苏呢?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猜猜翻看了2021年10月份的朋友圈,当初煤价高企,发电企业顶着亏损发电,保证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了国企央企该有的社会责任感。绝大多数用电企业也都理解并给予了支持,以我省为例,那次调价从基准电价下浮调价到上浮20%,按当年的年度交易均价来算,上涨了超过0.1元/千瓦时。其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时过2年,形势翻转,是否到了投桃报李之时呢?有些事儿,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多少是能力问题。让利于民,怎么也不会算是国有资产流失吧。电力市场改革当然不是单纯的降价,但是“有涨有跌”才是真正的合理啊。当然大家知道,猜猜是一直充分相信发电企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也期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助力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