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发现,海底捞开始在青岛、上海等地的夜市摆摊了。
视频显示,挂着“海底捞火锅”招牌的摊位前,身着门店同款工服的工作人员正从沸腾的锅底里捞出食物分装,摊位前顾客不少。价格牌显示,小油条8元、冒血旺9.9元,冒脑花18元、现炸酥肉16元。
▲海底捞在青岛夜市摆摊
(相关资料图)
图源/抖音
当年爆满的海底捞,进军夜市摆摊,让网友直呼“这也太卷了”。
今年上半年,这么“向下卷”的,不只海底捞一个。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的瑞幸,走高端茶饮路线的奈雪的茶,用快餐俘获打工人的西少爷,都做起了9块9的生意。
中高端餐饮下沉背后,“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而至,而“反向消费”越发流行。处在波动过后的大环境中,现在的年轻一代消费主力军,不再随随便便为品牌溢价买单,反而更加谨慎、理性,追求务实、性价比。
这样的消费趋势和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吃喝上,包括旅游、看演出在内,他们也都主张“该省省,该花花”,不一味降低生活品质,但也绝不多花一毛钱。
当大众消费观念发生巨变,原来依靠扩张、营销就能“吃饱喝足”的品牌商家们,也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何去何从。
01餐饮回归价格战,9块9席卷“茶咖面”
对于夜市摆摊一事,海底捞相关人士向媒体回应称属实,并表示“这是门店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
迎合和拉拢消费者,海底捞确实挺拼的。除了上街摆摊,他们甚至还“卷”到了演唱会场馆门口。
今年消费文旅市场复苏,各地演唱会、体育赛事不断,看完演唱会去开到深夜的海底捞继续“团建”狂欢,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标配。于是,海底捞趁热打铁,直接派出了免费大巴到演唱会结束后的现场“捞人”。
▲海底捞大巴到音乐节结束现场接人
图源/抖音
前两年业绩触底的海底捞,为了“回血”创收,确实是拼了。
前不久,海底捞发布正面盈利预告称,预计2023年上半年营收不低于188亿元,净利润不低于22亿元,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13.7亿元。不过,相比2021年“血亏”的41.6亿元,海底捞要重回*,的确仍需努力。
尽管没有明显的降价,但从以上种种举措可以看出来,海底捞也要依赖更多的创新营销来拉拢客群,很难再看见以前那种排几个小时队的火爆场面了。
不只是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在新消费时代破土而出的许多网红餐饮品牌,都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做起了9块9的生意。
6月,瑞幸在门店数量突破一万之际,推出“万店同庆”的9块9感恩回馈活动,每位用户每周都可以领取一张优惠券,以9.9元的价格喝到一杯包括爆款和新品在内的现制咖啡,并打出了“让高品质咖啡进入9.9时代”的口号。
在前不久的业绩沟通会上,瑞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表示,要把9.9元活动常态化进行下去,“决定此次活动将至少持续两年”。
近两年,凭借出色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稳步扩大的连锁规模,瑞幸咖啡的价格带基本稳定在15-20元左右。不到10元一杯的瑞幸,还得追溯到5年前品牌刚“出道”的时候。
从市场竞争来看,瑞幸降价的最直接原因,是前创始人陆正耀新创立的库迪咖啡前来展开“贴身肉搏”。今年上半年,库迪咖啡一边不断推出9块9的促销活动,一边快速扩张门店,颇有当年瑞幸诞生之际大打价格战的架势。
瑞幸与库迪的交锋,也导致了整个咖啡品类的价格下沉。本就主攻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不得不推出“9块9两杯”的促销活动,茶饮品牌CoCo甚至卖起了3.9元一杯的美式。
原来走高端路线的新茶饮,也逃不掉靠降价“续命”。
去年,新茶饮*梯队的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全面降价,下沉至20元以下的价格带。今年,奈雪的茶又两次下调单品价格,主要控制在14-25元的价格区间。
前不久,奈雪的茶直接推出了“上海霸气9.9元月卡”的活动,月卡用户每天可以9.9元的价格购买一杯霸气系列产品,“一单回本”。对此,奈雪的茶回应媒体称,目前该活动仅在华东部分城市推广,是否全面推广需根据消费者反馈和需求来规划。
最近,奈雪的茶还推出了9.9元起的早餐套餐,包含一杯美式或纯茶加一件烘焙产品。
▲奈雪的茶推出9.9元的早餐套餐
当初单店估价一个亿的面馆小吃,也要靠降价和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抢生意了。
原来人均消费40+的和府捞面,通过新品折扣、会员优惠等活动,开始试探30+的价格带;卖肉夹馍的西少爷,5月开始连续官宣“大降价”,多款产品套餐降至20元以下,甚至在北京、上海两地推出了9.9元的经典油泼面、酸辣粉。
02贵价生意,怎么不好做了?
从火锅快餐到茶饮咖啡,餐饮品类的集体下沉,看似是消费复苏、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但实际上并非品牌商家主动“以价换量”,而是消费趋势的变化,让商家们不得不用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
新消费时代,涌现了一大批新的品类和品牌,在资本热钱的助推下快速更新迭代,价格也是翻了又翻。在餐饮行业,面馆、新茶饮、中式烘焙,都是典型的例子。放在5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杯奶茶30元、一碗面条40元,是件正常的事情。
但隐藏在泡沫之下的事实是,很多产品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升级,消费者在网红营销的指引下,更多地是在品牌溢价买单。
在市场繁荣、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大众倾向通过购买和消费实现与外界的接轨,很少对这样的趋势进行集体性反思。
但当流量红利消失殆尽,大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花钱变得更谨慎,消费的人自然也会更敏感,不愿意再被消费主义绑架。
表现最明显的是年轻一代的新消费主力军,他们开始回归理性和务实。体现在餐饮消费上,更多人偏向低成本、性价比。
30块钱一杯的喜茶,变成了蜜雪冰城4块钱一杯的柠檬水;20块钱一杯的瑞幸,变成了自制咖啡;人均一两百的海底捞,不如买底料和食材在家吃火锅;一顿三四十的快餐,不如“剩菜盲盒”……
不少行业人士和研究机构,用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提出的“第四消费时代”来解释如今消费市场的特征。这一概念意指,消费者不愿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更加关注简约、共享的消费体验。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指出,餐饮业消费目前已经显现出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消费者的朴素、实用意识正在引领社会的新消费潮流。“消费并没有真正降级,只是消费者不再为单纯的高端品牌和浮夸的营销宣传买单。”
也因此,用“高价”制造“高端”的品牌,很难再享受到网红的待遇。
去年夏天的钟薛高,因一根雪糕卖到66元斩获“雪糕刺客”的称号,引发大量争议。今年,钟薛高也开始“下沉”,买起了3.5元一根的平价雪糕“Sa’Saa”。
今年夏天爆火的“茉酸奶”,又因售价三四十元一杯,以及在新品价格问卷中设定*价为68元,被赐予了“酸奶刺客”的称号,刚当上网红就迎来口碑的正面一击。
▲茉酸奶在价格调查问卷中设置某产品*68元
但与之相反,主打平价、性价比的品牌则逆势扩张,从下沉市场“反攻”北上广。
原来处于新茶饮鄙视链*端的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交出了一份年营收103亿、终端销售额200亿、净利润19亿的成绩单。目前蜜雪冰城门店超两万家,北京、上海均超290家,上海、武汉、成都、郑州、北京是2023年上半年新开店数量最多的五个城市。
凭借9块9套餐爆火的“中式汉堡”塔斯汀,成为今年上半年餐饮界的一匹黑马,快速开店4500家,门店规模在西式快餐品类中仅次于华莱士、肯德基和麦当劳。最近,塔斯汀也迈出了“进京”*步,首家门店在北京西站南广场开业。
▲平价汉堡受到打工人欢迎
图源/小红书
有网友称,“月薪一万吃不起快餐”的年轻人,总算是把“穷鬼吃饭攻略”里的平价汉堡盼来了。
03这届年轻人,想要低成本的快乐
在中高端餐饮或主动或被动下沉的背后,年轻人纷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这种反向消费的趋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消费降级或克制消费欲望。他们主张的并非“能省则省”,而是 “该省省,该花花”;也并非“不买贵的,只买便宜的”,而是“可以买贵的,绝不买贵了”。
这不仅体现在餐饮消费上。就拿旅游来说,今年上半年,文旅市场复苏明显,年轻人不出门是不可能的,但大家想象中的“报复性旅游”也并没有到来。
“宁肯委屈自己,绝不委屈周末”的大学生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花最少的钱和时间,打卡最多的景点和美食,旅游像拉练而非休闲,主打一个性价比。
▲特种兵式旅游在抖音播放量高达48.5亿
图源/抖音
背负着kpi的打工人,就没法“硬座直达拉萨”了。于是,他们发明了“City walk”——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意溜达,走到哪算哪,不求快也不求全,重点在感受行走过程中的城市风貌,而非消费打卡。
▲City walk风靡全国
图源/小红书
更务实一些的年轻人,还开启了“菜市场旅游”——把买菜这一生活刚需任务和闲逛这一放松休闲活动结合起来,游走在新鲜的蔬菜瓜果摊,感受久违的人间烟火气,顺便10块钱就把一天的食材解决了。
▲菜市场旅游也开始流行
图源/小红书
可以说,无论是特种兵旅游还是City walk,亦或是菜市场旅游,都在*化地削弱甚至消解传统旅游方式中的“消费”概念,不重金打卡网红餐厅、不为提升体验而多付一晚房费。
又比如在演出消费这件事上,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演唱会井喷,不看是不可能的,甚至跨城抢票也要看,五月天在鸟巢连开六场,就有无数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朝圣”。但相比看完演出再花几百块钱住酒店,他们更愿意去24小时海底捞过夜。
一句话总结,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要把可支配收入*化利用,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快乐。
而对品牌商家们来说,面对更加追求务实、性价比的消费者,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让渡利润向下卷,并非*的解题答案。
当短期的消费趋势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生活方式,商家显然更应当调整目标预期和产品布局,优化成本结构和管理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产品品质,而非通过简单的降价或扩张抢占市场。
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消费趋势,抢占用户心智,才能赢得更多机会。